在江南典型的鄉村山水環境中,通過對體量的消解、對材料的再思考,對施工的深度介入,讓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呈現出一種耐人尋味的親密關系。
傳統與現代、厚重與輕盈、消解與挺拔,似乎是幾對相互對立且矛盾的詞匯,卻在同一個建筑中呈現。
項目鳥瞰圖,五層體量,通過形態消解,藏匿于自然一隅 ©趙奕龍
場地與形態
漁鄉茶舍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建德古為百越地,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建德政府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計劃投資打造一個江南秘境主題景區。
漁鄉茶舍屬于其中最先啟動的公共建筑,承載著接待和休閑的功能要求。“漁鄉茶舍”這個名字,顧名思義,便是在有山有水、煙雨朦朧的漁村水鄉中,營造一個喝茶的地方。
建筑隨山體緩坡逐漸抬升 ©趙奕龍
場地位于富春江、蘭江、新安江三江交匯處,江面開闊;擁三江,觀烏龍山,望雙塔,山水相映。周邊散落分布著一些小村莊,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青磚白墻,給人質樸清新的感覺。民居形制無論是平面、立面還是室內外裝飾,都明顯地與皖南、贛北的住宅近似。
基地位于一個山坳,直面江水,風景界面最大化和體量融于環境是設計之初的兩個基本出發點。方案沒有追求一個焦點式的視覺形象,而是以消解體量的片層形式呈現,并且以巧妙的動線設計將游山觀山的情趣引入了建筑的室內空間。
概念草圖
設計利用地形高差,將茶舍與接待兩個功能,分為主次兩棟貼合地形延展的退臺建筑,逐層疊退,不僅視覺上弱化建筑體量,同時產生了大量的一線江景的露臺場所。
主樓實際為三層,為保證更好的景觀視野,將整個建筑體量由高向低逐層下掛。頂層地面標高與后山平齊,與村落相接,底層通過兩層毛石壘砌的灰空間與濱水道路相連,有效減少行人對使用空間的干擾。
形體演變
河邊的杉樹與坡上的樟樹,分別作為入口提示,坡下圍繞杉樹做了圓形的院子,入口處通過片墻延伸,將空間蔓延至周邊,模糊了建筑與自然的邊界。這樣“雙入口”的設計也是建筑師在業主功能不能明確的情況下,保證未來使用靈活性的一種應對策略。
建筑逐層疊退,產生了大量的一線江景的露臺場所 ©趙奕龍
沿著毛石砌筑護坡拾階而上,建筑體量隱藏在山坳中,沿江面展現的是數層寬闊的觀景平臺,來訪者在深遠的挑檐下幾經轉折,視線在江面與臨山樓梯間轉換,空間時而開闊時而幽狹。
混凝土的建筑體量外貼木模板飾面,隱藏在山坳中
©孟凡浩(上)©趙奕龍(下) 頂層景觀平臺,與水天相接 ©趙奕龍
材料與構造
傳統坡屋頂、分散布局、鄉野材料、木構工藝是在當前鄉村環境中建筑創作的習慣性選擇??僧斍皣鴥冉^大多數施工隊伍更熟悉的是工業化建造工序和技術,傳統手工藝由于匠人的缺失導致施工成本和時間周期都難以控制。
透過入口屋頂處的圓形洞口瞥見山林 ©趙奕龍
line+對材料和形式的思考是同步的,選擇混凝土來建造這樣一幢坐落于鄉村環境中的公共建筑有多重考慮。
首先混凝土材質與設計師的整體設計策略最為一致,作為一種在自然環境中介入感比較強的材料,能夠與建筑整體謙和的體量策略達到一種平衡;而木模板特有的紋理又賦予了混凝土材料特殊的尺度和質感,能夠彌補單一材料在趣味性上的缺失。
中餐廳,屋頂不做吊頂,保持木紋理 ©趙奕龍
建筑師設想,當建造活動結束后,在溫潤潮濕的環境中,茂盛植物逐漸攀附混凝土墻面屋頂。
若要使建筑真正成為景觀的一部分,那長久的契合于場地必須借助時間的力量。這或許是在當下不斷呼吁“鄉土材料”、“傳統符號”、“東方性”的大背景下,存在于江南山水環境中建筑風格的另一種可能性。
通透的室內空間提供了江景與山景 ©趙奕龍 室外觀景平臺 ©趙奕龍
選擇混凝土這種一次成型材料,也是對建筑設計深度與施工配合的一次考驗。建筑師希望通過對結構設備的細致處理,強化空間的純粹性。
因不設置吊頂,為了隱藏管道與空調風口,針對建筑的不同部位,分別設計了400mm、600mm及1000mm三種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夾心墻系統,分別對應保溫層、管井、設備空腔三種功能。
為了保證概念的延續,建筑師將室內景觀一體化設計,燈具、開關面板、電線統一提前預埋,入口處的景觀座椅、嵌入式扶手、排水口等細節也進行整體設計。
墻面細節,木模板特有的紋理賦予了混凝土材料特殊的尺度和質感 ©孟凡浩
建造與實施
項目從 2017年9月份開始施工,2018年8月整體拆模,歷時近一年,設計工作貫穿著整個施工過程,建筑師希望在大尺度的山水環境中突出材料相對強烈肌理感。
在正式澆筑前,經過多次實驗,選擇了紋理較為清晰但成本并不高的碳化木板作為模板。為把控施工效果,采用同一模數錯縫拼裝的折中模板方案。施工完成后,建筑師刻意保留了一些瑕疵,希望手工建造的痕跡能被感知。
墻面紋理的光影效果 ©趙奕龍
漁鄉茶舍從形式創作的手法上來看,它始終是簡潔的,簡潔到只剩板、柱、剪力墻等作為建筑的必要要素,但從技術細節的角度來說,它又是復雜的,實現了設備、室內、景觀的一體化設計。
通過對地形的借用,接近完工的漁鄉茶舍依偎在富春江畔的山坳中,薄而深遠的挑板與粗糲厚重的混凝土產生的“薄”與“厚”的對比,在光影的調和下,已頻頻打動親臨現場的人們。
項目圖紙 (責任編輯:wcxlmc) |